浓缩白(粒)细胞的输注常识

浓缩白(粒)细胞的输注常识
1、为何浓缩白(粒)细胞的应用日益减少?
 
    浓缩白细胞的输注实际上是应用其中的中性粒细胞。中性粒细胞减少与感染密切相关。用中性粒 细胞替代治疗从理论上讲是合适的。在临床工作中,浓缩白(粒)细胞输注后,对控制感染也确有一定疗效,但因下列原因,目前用量日益减少:
 
    (1)目前普遍采用的手工法制备浓缩白细胞,所含粒细胞剂量不足。机采法制备者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;
 
    (2)粒细胞离体后,功能很快丧失;
 
    (3)粒细胞抗原性强,异型输注容易产生同种免疫反应;
 
    (4)浓缩白(粒)细胞输注后容易出现肺部并发症,还能传播病毒,如巨细胞病毒等;
 
    (5)浓缩白(粒)细胞中常混有大量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,免疫功能低下病人输注后可导致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;
 
    (6)新型抗生素不断发展,无菌层流病房的应用,其抗菌、控制感染的效果不比输注浓缩白(粒)细胞差。
 
    2、在什么情况下可考虑输注浓缩白(粒)细胞?
 
    适应证要从严掌握。一般认为,应用时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,且充分权衡利弊后才考虑输注。
 
    (1)中性粒细胞**值低于0.5X109/L
 
    (2)有明显的细菌感染;
 
    (3)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。
 
    每次输注的剂量要大于1.0X1010,而且要每天输注,连续4-5天,直到体温下降或证明无效为止。
 
    3、浓缩白(粒)细胞输注能预防感染吗?
 
    虽然浓缩白(粒)细胞输注能否预防感染尚存在争论,但主张放弃预防性输往却已取得一致意见。原因是预是预防性输注不良反应多,费用大,弊大于利。同时,每次输注的剂量要求大,连续几天,不易做到。对婴幼儿可能是例外,因为一次所得剂量远比成人的大,故疗效好。
 
    4、浓缩白(粒)细胞输注后,外周血白细胞数不生高,是否意味着输注无效?
 
    浓缩白(粒)细胞输往后,外周血白细胞数不升高,不代表输注无效。因为粒细胞输往后,很快离开血循环,在肺部聚积,然后重新分布于肝脾。若有感染则很快移动**炎症部位。
 
    因此,输在效果不是看白细胞数是否升高,而是看体温是否下降,感染是否好转。
 
    5、化疗或放疗后白(粒)细胞显着减少的病人,除输注浓缩白(粒)细胞外,还有其它治疗方法吗?
 
    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是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-CSF)或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(GM-CSF)。多数病人注射后白(粒)细胞数有所上升。